交通部公路總局為提升國人使用公路之常識,了解地震及劇烈天候下之公路災害,及行駛山區道路之防災避險觀念特編印「公路防災為什麼」防災宣導手冊請妥善運用。

目錄

 

前言……………………………………1

 

壹、辨識道路…………………………2

 

貳、降雨與公路災害關係……………6

 

參、地震與公路災害關係……………20

 

肆、高風險道路………………………28

 

伍、即時災害資訊……………………33

 

陸、離災、救災資訊…………………36

 

柒、災害防救法………………………37

 

捌、公路防災小祕笈…………………38

 

結語……………………………………41

 

前言

 

根據聯合國世界銀行於2005年所出版的報告指出,台灣地區可能是世界上最易受到天然災害衝擊影響的地方,約有73%的人口居住在有三種以上天然災害可能衝擊之地區。而台灣因地理位置處於季風氣候帶與颱風行經之路線,每年的梅雨季節、颱風季節、東北季風等氣候變化,都是天然災害的高風險因素。

 

台灣地區汛期為每年5月至11月底,平均侵襲本島颱風次數約3~4個,其所挾帶之雨量造成道路與橋梁發生災害,常見的破壞模式有地滑、路基流失、落石、土石流、橋墩裸露、橋台淘空或引道流失等等災害。就經濟性與實用性而言,我們無法期待能造出堅不可破的道路。在傳統觀念裡,人們將道路的存在視為理所當然而且安全順暢,但在劇烈災害侵襲下,道路很有可能受到損害而失去功能,而且行駛於道路上的車輛與民眾危險性提高。既然我們生於斯長於斯,就要學習與災害共生共存的觀念與技巧。

 

我們不禁想問,哪些災害會對我們道路安全造成什麼程度的影響?我們要如何獲得相關的資訊?或是怎樣保護自己趨吉避凶?在在的疑惑都會在本書中獲得解答。

壹、辨識道路

一、為什麼有人說公路,有人說道路,怎麼區分?

通常公路與道路常混為一談,公路指公眾交通使用,在土地上所做之設施,而道路的含意比較廣,只要是車輛、行人通行的路都可以稱作是道路。公路的定義比較嚴謹,需要有一定的設計標準,各國的分類也有所不同,以我國而言,「公路」指的是公路法第2條第1款所列舉之國道、省道、縣道、鄉道,且可供車輛通行之道路。如果不屬於前面所列舉的道路,即使是供車輛通行,也不能稱作是公路。

二、為什麼公路要分這麼多種?

為了將各式各樣的道路分級管理,根據不同的特性來分類,如依照行政系統將公路分成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又根據交通功能分成高速公路、快速公路、主要公路、次要公路及地區公路。分別由專門的政府機關負責規劃設計、建造施工及養護等工作。

三、為什麼常聽人家說台8線中橫公路、台9線蘇花公路、台18線阿里山公路?這是代表什麼意思呢?

由於公路分成國道、省道、縣道、鄉道,國道的稱呼是以「國」開頭,例如國1線、國3線;省道的稱呼是以「臺」開頭,例如臺8線、臺9線;縣道的稱呼是以「縣」開頭,例如縣199線、縣200線;鄉道的稱呼是以各縣名之簡稱,市境內鄉道一律取市為簡稱,跨縣鄉道則取經過的縣市簡稱依序排列,如北37線、中彰投120線、市4線等。而臺8線、臺9線、臺18線指的就是省道,中橫公路、蘇花公路、阿里山公路則是省道部分路線的名稱。以起點在台北、終點在楓港的台9線為例,包含羅斯福路、北宜公路、蘇花公路、花東公路及南迴公路都是臺9線的部分路段。值得一提的是,台北市忠孝東西路、中山南北路口之行政院及監察院前,臺1線、臺1甲線、臺3線、臺5線、臺9線皆以此為起點。

四、為什麼路邊有各式各樣的標誌,分別代表什麼意思呢?

1  

路邊的標示除了常見的路線指示或地標外,還有許多方便實用的標誌,其中最重要的即是里程樁號牌,省道的部分包含一般省道及省道快速公路,一般省道為盾形藍底雙白框中間標記白色阿拉伯數字及文字,而省道快速公路為紅底藍框中間標記白色阿拉伯數 字及文字,如果藍色盾牌裡是白色阿拉伯數字3代表是省道臺3線,紅色盾牌裡是白色阿拉伯數字78代 表是省道快速道路臺78線,以此類推。盾牌下方的數字代表公里數,以右圖為例即是臺2線99K(公里),在公路上如果想知道自己的所在地位於 何處,使用里程樁號表示是最為方便的,便於公路管養單位識別位置,在道路 救援時也可以讓救援人員迅速找到事發地點,公路總局也在百公尺里程牌上註記道路維修專線,用路人可迅速聯繫管養單位回報路況以利查修。

 

五、為什麼有的路歸高公局管,有的路歸公路總局管,要怎麼區分權責單位呢?

 

一般而言,高速公路由國道高速公路局轄管;省道及代養縣道部分由公路總局轄管;縣道及鄉道則由地方政府轄管。

 

 

 

壹、降雨與公路災害關係

 

一、為什麼會有大雨、豪雨、大豪雨、超大豪雨的分別?

 

為了區分各種雨勢等級,中央氣象局特別訂定了4種等級。

大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50毫米以上者,其中有1小時雨量達15毫米以上。

 

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130毫米以上者。

 

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200毫米以上者。

 

超大豪雨:24小時累積雨量達350毫米以上者。

 

某些山區公路地質較為脆弱,在豪雨等級以上即有可能發生災害。因此,於颱風豪雨期間,避免行駛山區道路才是自保之策。

 

二、為什麼特別強調汛期災害?

 

汛期指河流由於流域內季節性降水、融冰、化雪,引起定時性水位上漲的時期。汛期是一年中降水量最大、最集中的時期,雖帶來豐富的水資源,但容易引起洪澇災害。台灣地區汛期期間為每年5月開始至11月結束。平均侵襲本島颱風次數約3~4個,其所挾帶之雨量造成道路與橋梁發生災害,常見的破壞模式有地滑、路基流失、落石、土石流阻斷、橋墩裸露、橋台淘空或引道流失等災害最為常見,以101年颱風所造成公路總局轄管之道路、橋梁災害總計有174處道路及7處橋梁災害,除造成交通中斷外,其災後修繕金額更為可觀,影響所及不容小覷。

 

三、為什麼下過雨的地方,公路容易發生災害?

 

由於水份有沖刷、侵蝕、潤滑、填補土壤孔隙增加土壤重量的效果,故降雨地區公路上下邊坡容易受雨水影響造成土石坍方、邊坡滑動、路基流失、落石、橋墩裸露、橋台淘空或引道流失等災害。甚至邊坡上方有土石流、堰塞湖形成有潰堤危機,或是水庫洩洪皆會影響公路安全。上述災害皆與降雨息息相關,因此公路總局特別關心降雨趨勢並設有專人監控水情,配合氣象專業,在雨還沒落下之前掌握雲的動態,在雲還沒飄過來之前掌握風的動態,希望能在風、雲、雨對台灣造成威脅之前,提早將道路可能受影響的訊息傳遞給用路人。

 

四、為什麼時雨量對道路安全很重要?要怎麼計算?2

 

時雨量可以代表降雨的強度,計量方式為一小時間,使用雨量筒裝填雨水所量測的高度,通常用毫米作為單位。如果沒有標準的雨量筒,也可以使用一般 寶特瓶加工,切除寶特瓶上方圓弧段,在瓶身順直段貼上直尺,底部不規則部分填入水或重物,即可利用瓶身順直段於下雨時觀測累積雨量。  

 

時雨量與道路災害風險等級相關,時雨量10~19毫米時為稍強的雨,此時給人感受滴滴答答的降雨,撐傘時腳會被淋濕,在屋內說話聲音不容易聽見,戶外地面開始出現積水,要是持續降雨很長一段時間有可能發生災害;時雨量20~29毫米時為強雨,有大雨般的感受,就算撐傘身體也會被淋濕,在屋內睡覺會被雨聲吵醒,開車駛需使用快速雨刷,視線不良,山區開始出現小規模塌陷,水溝、下水道和小河開始溢出;時雨量30~49毫米為激烈的雨,雨勢像用水桶倒水般激烈,道路變成河流,高速行車會濺起水花,煞車危險,都市地區容易淹水,山區容易山崩,危險區域則需準備避難;時雨量50~79毫米為非常激烈的雨,其感受就像瀑布一般,撐傘完全沒有用,開車時水沫飛濺視野極差非常危險,地下室及低窪地區容易淹水;時雨量80毫米以上時為猛烈的雨,人可以感受到呼吸困難的壓迫感,甚至會覺得恐怖,會發生很多災害如土石流等,達到警戒狀態。道路駕駛可以運用上述感受評估道路危險性,於降雨激烈時盡速駛離降雨路段或找尋緊急停駐空間等待雨勢較歇後再行駛離。

3  

一、為什麼公路總局要把公路風險等級分成黃、橙、紅3種燈號?意義何在?

首先說明風險的概念,風險指的是「潛在影響組織目標之事件,及其發生的可能性與嚴重性」。簡而言之,任何事件都有其發生的機率,或大或小而已,事件發生之後造成的影響也有程度上的差別,考量事件發生機率與發生事件後影響程度即為風險。

舉例來說,發生空難的影響相當嚴重,如果在天氣平穩狀況下發生空難的機會很低,這時的風險較低,如果在惡劣氣候下則飛機很有可能失事,這時的風險就提升了。我們並不會因為搭乘飛機有可能發生空難就完全捨棄飛航,而是會考慮天候因素、航空公司設備、管理等等影響飛安的原因來決定是否採用飛航交通。公路運輸也是相同的考量,氣候不佳時除了駕駛的視線、路況注意度會受到影響,道路本身的安全性也會下降,各式災害隨之降臨,此時如果沒有風險意識仍執意上路,則災害後果可能相當嚴重。風險等級的改變是相當靈活的,可能突然降下大雨、無預警的大地震、海嘯侵襲等等突發狀況,原本很安全的道路瞬間風雲變色,因此風險就代表著「視情況而定」的意思。有人可能會問,我以前這樣做都沒發生意外,為什麼這次不行?殊不知,情況已經大幅改變,不能再援用前例了。

為了將道路的風險等級區分清楚,依據降雨情形設定了黃色預警、橙色警戒、紅色行動三種燈號,分述如下:

黃色預警:中央氣象局發布劇烈天氣特報時預測降雨量達到降雨觀測指標行動值或實測降雨量達降雨觀測指標預警值時,路段雖維持通行,但將派員對現場進行警戒,建議用路人收聽警廣,隨時注意路段管制應變訊息。

橙色警戒:當實際降雨量累積達降雨觀測指標警戒值時,路段可能出現零星落石及小規模土石坍流,公路管養單位人員採取隨坍隨清方式保持道路暢通,管制點人員將勸導民眾儘量避免進入該路段,並引導民眾提早撤離以防更大規模的災害發生。

紅色封閉:當實際降雨累積達降雨觀測指標行動值時,公路管養單位將會研判後續是否仍有降雨趨勢,如果有危害用路人之風險將會封閉該路段,發布相關道路封閉訊息,請民眾前往安全停駐空間或緊急暫停空間暫避。尚未上路的民眾則可利用路況良好的替代道路改道通行。

針對三種燈號,各個路段考量地質特性、鄰近聚落及交通狀態等因素訂出降雨門檻值,當降雨事件到達各門檻值時公路總局將採取相關因應作為,希望大家能夠配合政府的管制及引導措施,避免造成人命財產的損失。

二、為什麼路會封閉無法通行?

當某段道路經評估有致災風險時,為了保障用路人行的安全,將會考量鄰近道路交通特性進行預警行封路。或是難以掌握的突發性公路災害也會即時封閉,避免民眾進入已致災路段。由於道路的抗災能力隨投入的資源增加而提升,但受限於邊際效益逐漸下降,因此高抗災道路所需的成本有時並不符合經濟效益,與其期待硬體設施的強度提升,不如改善軟體制度面的措施。當大自然發威時,人類應抱持謙卑的心態,讓災難先行通過,避免正面接觸,才是臺灣與無可避免的天然災害共生共存之道。

三、為什麼橋會封閉無法通行?

橋梁與道路致災封閉原因略有不同,道路可能因為上邊坡的坍滑或落石影響路面安全及行車空間,或是下邊坡受沖蝕而路基流失。橋梁由於直接跨過水流,常受洪峰攻擊橋墩而造成危害。由於降雨會造成河流的水位升高,降雨範圍大且是持續性的豪雨其水位上漲情形更加明顯,由上游山區到各支流的水量在短時間內匯集至較大的河流,就會形成萬馬奔騰般的洪水,由地勢高的上游沖到地勢低的下游則會形成洪水前緣水位明顯高於原河面的洪峰。

洪峰對橋梁安全威脅最大,但洪峰形成需要時間,公路總局以監控整個流域降雨特徵來掌握橋梁可能受威脅的風險,稱為流域管理。依據河川水位歷史資料預判洪峰可能到達時間,提早發布預警性封橋訊息,使民眾得以提早規劃行程,避免經過可能受洪峰攻擊造成危險的橋梁。

四、為什麼颱風還沒侵襲,公路總局就預先發布道路訊息?

眾所皆知颱風來臨前要做好防颱準備,公路總局依據中央氣象局提供氣象情資,運用本身對道路的熟悉及經驗,判斷颱風侵襲時,哪些路段可能會受到何種程度的影響。這些訊息公路總局希望能讓民眾也接收到,達到自行避災離災的效果。颱風侵襲時常聽到登山客於山區受難的消息,此時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救援,我們寧願把這份資源使用在更重要的地方,因此,獲知道路訊息的民眾,將自行判斷是否要以身涉險,如果能降低高致災風險道路上的人車,就等於降低了人車傷亡受困的機率,我們就能把救援的成本運用在培養更精準的預判功力,藉由減少人車傷亡,節省救援成本,精進風險預判準確度,而又減少人車傷亡這樣的良性循環,讓用路人的安全保障更上層樓。

上面解釋了道路訊息的重要性,再來要說明時間的重要性,跟災害在賽跑時,時間計算都是以秒計數的,可以用「刻不容緩」來形容。有的道路特性如臺9線蘇花公路,屬於較長路段,又沒有替代道路,沿線可供休息補給的村鎮也較稀落,其中一些路段又受環境地質影響容易發生坍方落石。假設不在颱風侵襲前提早預告道路可能受災封閉的訊息,則用路人依平常的習慣上路,要是不幸遇到坍方落石道路阻斷,前面過不去,後面又退不得,車龍進退維谷的情況下,要是中間再發生災害,其後果更不堪設想。即使緊急疏散,也會因沒有替代道路跟鄰近村落的支援而使得疏散速度緩慢,就算沒有遭遇災害,在車上進退不得也夠讓人心驚的。反過來說,如果提早告知可能封路訊息,用路人可以改用鐵路乘載方式,或是由臺9線南迴公路、台8線中橫公路等替代方案,避開高風險時段,也避開上述的不便。

目前公路總局極力克服的,就是預告訊息的準確性。猶如氣象預測的不準確性,仰賴氣象情資研判的道路情況預測也受到相當程度的侷限。道路交通關係著農糧經濟產品的運輸、觀光客疏運等等攸關農民、觀光業者社會各式產業的生計。一個決定直接的影響著廣大的社會民眾,公路總局長久以來都是以最謹慎的態度處理道路通阻的決策,以安全第一為考量的前提下,預警性封閉道路卻未發生災害的情況是無法完全避免的。公路總局並不是神,無法有百分百的精準度,但有著神的慈悲不希望用路人在道路上受到災害苦難,於是在萬分不得已的情況下決定封閉道路橋梁,希望民眾能忍一時之不便,以謀永遠的平安與幸福。

五、為什麼在路邊會有類似崗哨的設施?

由於公路總局轄管道路里程長,且路段遍布台灣山區平地各處,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僅能利用既有的巡查方式照顧道路。為了較易致災的道路,特別建置了保全機制,路邊的崗哨平常時無人進駐,但是路段只要到達黃色預警等級以上即會有保全進駐,就近監視路況情形並隨時回報工程單位,必要時也能在現場做初步處理,甚至狀況危急時迅速拉起鐵柵門將道路封閉,避免人車進入已受災之危險路段。

4  

 

 

mercedes08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